1. 中國三次鉅變(鉅變是指價值觀的混亂)

巫覡時代→(仰韶到龍山)→貴族時代(血緣)→(戰國到秦漢)→儒官時代(士大夫)→(清末到現代)

在貴族時代,一切以血緣為基準,在其上衍生出禮樂,社會流動低,而到漢代時,因為歷年的戰爭,讓人民了解只有智慧與實力才是依靠,血緣不再是最重要的一項,所以平民天子、平民布卿大量出現,到達個人以讀書求取功名的時代

 

2. 歷史著重長期思辨,以求設身處地找尋方法之能力,為領導者所必須,工業革命後,著重將人訓練成一個傑出的工匠,而非一個傑出的領導者,所以歷史變得無所輕重

 

3.如何讀歷史

宋代史學家呂祖謙談如何談為何讀書及如何讀歷史:

「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,一旦遇事,便與里巷人無異,.......,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。

 

......何取?觀史如身在其中,見事之利害,時之禍患,必掩卷自思,使我遇此等事,當作何處之。如此觀史,學問亦可以進,智慧亦可以高,方為有亦」

 

左宗棠談如何讀歷史:

「讀書時,須細看古人處一事,接一物,是如何思量?是如何看氣象?及自己處事接物時,又細心將古人比擬。設若古人當此,其措置之法,當是如何?

我自己任性為之,又當如何?然後自己過錯始見,古人道理始出。斷不可以古人之書,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

 

4.圯上老人

要就不忍,要忍就忍到底

先,不要只做到相對的"先"(比老人先到),要做到絕對的"先",若不能做到絕對的"先"(出乎老人意料),至少要做到"不後"(第四天深夜就在等直到第五天)

 

孫子兵法;先發而制人,後發而制於人

 

若不能做到先發制人,至少將能準備的都準備完畢,做到不後

 

 5.讀書三層次:誦書(背)、讀書(分析)、念書(實際運用)

6.政略(刺殺吳王僚)決定戰略(利用吳王愛吃魚),戰略決定戰場(公子光設宴於其府),戰場決定戰術(將刀藏於魚中刺殺吳王),戰術決定武器(魚腸劍)

7.設身處地,揣摩通透,體貼入微,洞見表裡

8.嗜慾深者,天機淺(因為慾壑難填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coursera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seph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